【影评】试手补天裂——《西南联大》

若问:“裂何甚?”余曰:“比前三之裂则轻矣。”——题记

如果把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的迁徙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规模的南迁,那么前三次南迁分别是五胡乱华晋南渡、靖康之耻宋南藏及顺天失陷明南拥。前三次南迁的都是国家的主要政权,而这第四次南迁,则是部分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前三次的社会动荡国家局势相比于这次更加的严峻。

在写这篇观后感之前我有看过陈平原教授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书中认为西南联大被当代的学者们过分神化了。我同意陈教授的观点,“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是以书生随波逐流,联大之神谬赞焉。

明明都是读书人,为什么要去盲目信从?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西南联大散伙太久;毕业的知名校友的名字如雷贯耳;纪录片、书籍主要以校友回忆录、校友著作展开;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当代学者的高等教育基础是西南联大校友的思想著作;这个时代大力推崇逝去的儒雅精神等。

一、西南联大已经散伙太久了

自西南联大成立到解散,历经八个寒暑;自西南联大解散到现在,已然七十四个春秋。这么一比较,西南联大成立的时间真的太短了。当代学者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为了西南联大的不复存在而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这个时代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做“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向往清华北大,可大多数的我们认识到“西南联大”这个名词却只是从历史课本上某页苍白的文字记述。西南联大像是一种没有教条的信仰,一个易碎美好的空壳,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联大的成立是时局所迫,成立时也明言是战时临时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联合便没有了必要。历史的大致格局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南联大又为何不是呢?清华北大南开复校后都有了各自的杰出成就,就如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各执其政位列七雄、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各自发展开拓疆土。我个人而言上世纪的知名学府里最敬佩的属西南联大和黄埔军校,不是因为它们已经只剩旧址和回忆,而是在那个时代,正是因为有它们,中国才有了抗日的本钱。

二、西南联大毕业的知名校友的名字太如雷贯耳了

古人有云“爱屋及乌”、“推恩及母”、“ 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如果要列举西南联大校友的成就,恐怕这篇观后感就成功德簿了。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西南联大的教师团队和学员名录堪比诸神堕落凡间。培养、吸引了那么多“神仙”的西南联大自然也不简单,光是清华北大南开的名号就吸引了不少海归知青。 人们把这个“众神”的“栖息地”神化也不足为奇了。

三、西南联大纪录片、书籍主要以校友回忆录、校友著作展开

西南联大里可歌可泣的神话人物有很多,但更多的是相对而言的泛泛之辈。我们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和书籍中经常能看到“神仙”们对西南联大的溢美之词,强调在联大时光里所受的人生教育。许教授说:“我曾认真翻阅北大历年‘纪念册’,得出一个结论:凡在校生编的,大都是批评意见;凡老校友编的,大都是温馨回忆。两种感觉都是真实的,最好是对照阅读,方能见其真面目与真性情。”人们看到的都是它光芒万丈的外表和坚实牢靠的背景,不会有什么人去揭它的老底。像是一个电阻很大的用电器与一个电阻很小的用电器串联,后者几乎分不到一点电流。没有哪一所高端学府的行政会是纪录片中说的那么完美的,当年的北大学子不是还要求蒋梦麟校长为北大独立吗?偌大一个西南联大,五个系遍布整个昆明,梅贻琦校长根本没法事事关心。

四、西南联大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西南联大解体;1949年国民政府倒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7年三年大饥荒;1966年文化大革命;2015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2017年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上述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对西南联大的名气有着强烈的冲击,建国时的培养人才政策、饥荒时的绅士儒雅精神、文革时的越挫越勇气概……

五、当代学者的高等教育基础是西南联大校友的思想著作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费孝通的《禄村农田》、罗庸的《鸭池十讲》、吴宓的《世界文学史大纲》、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冯景兰《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湍流论》、郑天挺《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无不是各领域的奠基性作品。当代的学者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深深地受到了西南联大导师的思想熏陶。尽信书,以书为本研究学说,就像一群死守教条的教徒,说是研究学说实则就是“背诵经文”。

六、这个时代大力推崇逝去的儒雅精神

轴心时代的碰撞造就了思想的争鸣升华;封建时代的治理铸成了帝国的繁荣有序;文艺复兴唤醒人文主义;资本主义鼓舞财产私有。人类的社会一步步由原始、阶级,逐步迈入摩登、平等。我们遵从儒术,沿用法治规章,安于黄老思想。他们的思想经历了这么多年还在被我们推崇,只是这种推崇,历千万祀,变了质。它被挂在嘴边,成了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口号。我们追忆西南联大的似水年华、敬重西南联大的儒雅先生,仅仅是千篇一律地夸它教书育人、昙花一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总结

我们以文化人自诩,以文化人身份哀婉西南联大,可我们忘了,当年的西南联大在日军的频繁轰炸下苟延残喘,最终抗战胜利高傲地班师回朝,作为爱国积极分子的他们,是在为分别悲伤呢?还是在为抗战胜利欢呼呢?

无可否认,西南联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南迁,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南联大的成就被夸大了、神化了,人们用一个艰难的文艺复兴从人的认知上、艺术作品上把人都人化,把神也人化。而今的社会上,却弥漫着一股随波逐流、盲目夸赞的风气,除了把神替换成已经不存在的念想,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前的教徒又有什么区别?

有多少人被“被迫”读着诸葛亮的《出师表》却赞不绝口?有多少人记得司马徽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还有多少人记得惨死落凤坡的庞统留下了什么成就?我们看到的只是神化诸葛亮的光芒,如若不是庞统还没有大作为就惨死,他也会是神话。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再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日军为击垮中国教育业,派直升机对高等学府狂轰乱炸,可惜炮火之下的几年里知名学府的报考人数却反常的迅速增多,最典型的要如中山大学。我们被西南联大的光芒麻木着,却忘了这光芒背后,还有点点繁星。

天裂,裂的不只是祖国大地,更是富有创造力和质疑精神的后世学者。

 
评论
热度(5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dt.soledad|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