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对错不在于成败 ——《苏东坡传》《王安石传》

     自古的变法,每一次都很伟大,每一次都很浩大,却又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变法的起点,总是最得民心;变法的过程,总是国民生活品质提高的过程。但变法总有维新派和守旧派,守旧派会为了稳固自己的利益而打压新法。诸如戊戌年间的变法,经历了103天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告以失败。这能说是光绪皇帝的错吗?这能说是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戊戌六君子的错吗?那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就要如此诋毁王安石的人格呢?王安石面对的反对派,有后人口中的圣人、大文豪,有伟大巨作的《资治通鉴》的编写者。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历史考究,王安石的变法都有着负面效应。后世学者也因此误会王安石的变法。

    苏东坡,反对新法最卖力的人之一。他因为反对变法就对王安石处处挤兑,处处为难,但对王安石的德行却是赞不绝口,他知道王安石爱的是人民,所以他没有像吕诲一样以所谓的十大莫须有的罪状弹劾王安石。后事的人读史书,往往只能读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宋朝走向末落,却不知,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目的都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面对的支持者和与之背道的反对者。王安石的失败,错不在其自身,错的是宋哲宗,错的是守旧派。后世的误解,又或许因为史官手中的那支笔啊!

    王安石所变之法,要从诸多的法中找到一个谬论,很难,那是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的极度认知和了解,所以,他的变法,不管从出发点还是动机甚至本意,都是抱着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来谋划的。以下就浅谈下王安石变法中的精髓所在。

第一、理财

1、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国民经济是衰弱不振,是因为一国之中贫富差异太大,富者太丰,穷者太贫。王安石的目的是调剂分配这些钱物,于是把财政大权全都集中到国家的手中,按需分配。三司条例司在王安石刚继任时曾小范围试验过,完成了“天下最难的工作”然而,改革的同时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避之不及,还是发生了,导致事态的巨变,百姓受到剥削,官吏怨声载道等等都直接触碰到了神宗皇帝的底线,变法咋然而止,意味着这条变法的最终失败,但回头来看,王安石的这天变法的起因和动机,他有错吗?这分明是官吏未受控制,皇帝未坚持所致。

2、青苗法

朱熹曾很激动地说:“王安石只有青苗法这一件事是对的”。真的仅仅只有这一件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朱熹用了王安石的方法后颇见成效。青苗法也是惠民政策,相当于现在在银行贷款,可以缓解人民暂时性的修养,它没有像现在的银行那样死板,固定每年或每月定期交付,而是遇到荒年,政府会根据事实情况规定上交量,连年战争或风调雨顺都可能减少或增加。但时间久了,富豪有了“利率”的概念,以至于老百姓因还不起债而过着一天不如一天的日子。

但,青苗法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3、均输法

物资的运输与调用,这样能便利转运和输送,节省费用和劳役,革除沉重的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所有运输的费用皆由国家支持。很好的想法,但还是失败了,原因真的只是攻击它的人太多?还是不切实际?让后人评说吧!

4、市易法

为了“殖民”,王安石希望中原人能跟边界的人和平相处,达到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他控制豪强富户的兼并行为,保护贫苦的底层百姓。市易法固然是有诸多的好,却也被认为是失败的。当政府出面垄断所有产品,完全由官府进行买卖,就达不到所谓的平抑物价,自由买卖的目的,而国家成了唯一的兼并者。

    法是“前卫”的,是理想化的,但真正实行起来并不会跟着他的想法、意志和计划走的。梁启超一向推崇王安石的变化,却唯独对市易法评价为失策。

5、募役法

劳役一直是人民最害怕的,甚至有人为了逃避劳役,有自杀、分居、流亡等种种极端行为,王安石不忍,推行了募役法,根据每人的平均收入税收和劳役结合。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每一项都是利于老百姓,却因此得罪了达官显宦,因此嫉妒、嫉恨等小人势必引起不满,进谗言招记恨,最终被推翻。

第二、军事

1、省兵

强干弱枝,重武轻文,一向是宋朝所遵循的。这也导致了养兵太多,军中多数都是来吃白饭的。不打仗的时候,他们不去种田,把种田的重任都交给了年迈的老人,上战场杀敌时,一个个又太娇气。对于军队方面的改革,苏东坡和王安石有着相同的见解:破除当兵可以颐养天年的诟病,不能浪费当兵年轻力壮的大好年华,无战争时可以分兵种田,战争时一呼万应,才是根本之道。还有包括禁军,应该跟士兵融为一体,将士不守边疆,不守领土,唯独守卫皇帝左右,是不可取的。何为省兵,其为裁军,士兵要精不在多,能打仗的将士才是真正守卫大宋疆土的最好保障,不会因为士兵的多少,邻国的金、辽等就不会侵犯的。

2、置将法

大宋的军队多,军士多,但将军不多,且每人管辖的范围都很大,常常是并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局面。上战场没有将士和士兵的配合,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又有何惧?王安石将将领人数与管辖士兵的人数做了详细的部署,所谓分兵精细,自然,“禁军”兵得去边疆,以保证雄厚兵力,对于宋朝的顽固理念,军权旁落是很严肃的问题,但又因每个将士手下的并不多避免了这个情况。

3、保甲法

宋史记载,神宗非常讨厌王安石,但就在王安石舌战群儒的那一刻,神宗选择相信王安石,很多弹劾王安石的官员也都被贬。可见神宗对其的信任。这是王安石倾注心力最多的变法。但诽谤、抱怨却也是最多的。民众新法,是因为他们太娇气,王安石没有惩罚,反而苦口婆心地劝说。当然,王安石是否缺乏法家思想,这是后世人一直争论的问题。

第三、教育

1、教育

    王安石自然是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国家栋梁的。王安石创办的大学早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学20余年。可惜,最终没有遗留下来,悲哉!王安石也写下了著作《三经新义》。尽管王安石有私心,看不惯反对他变法的人,但谁又能防得住那些“大文人”的笔呢?

2、科举

    从前的科举考试考的是《五经》和孔孟之道,考的是死记硬背,而不是实际性的政治。这导致了宋朝很多官员吃白饭的现象,大宋朝的后补官员都是只会背书的死脑经,都是无用之才。王安石改革,最需要的便是大把大把的新进人才,很多人说王安石喜欢用小人,只是因为当时的君子没有人愿意让他任用。

     有人说王安石很矫情,仁宗皇帝几次希望他到都城做官他都拒绝。但到了宋神宗时期,神宗皇帝想提拔王安石,王安石却欣然应允。污秽的历史记载说,是因为宋神宗给了王安石想要的高度与职务,而王安石就是一个热衷于利禄的人,他的升官是因为诡计,他的辞职是因为皇帝疏远他,而他还想着千方百计向皇上献媚以图再起。纯属胡扯。王安石看出了宋仁宗晚年的碌碌无为,所以拒绝做官,他做官看中的是皇帝的品信、皇帝的信任度。说他试图东山再起,难道没有看到他写的那么多封辞职书吗?是皇帝留王安石,而不是王安石缠着皇帝。

     王安石的变法,主要取自前人的变法和经验,适应于自己朝代的法制。前人失败的教训,王安石一直是尽力避免的,但即使避免了这些,还是会有疏漏,不觉提防的。一开始好的政策会慢慢演变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腐败。所以说,这些政治家的改革方案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执行力和最好职权者。

变法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变法有漏洞,更因为是至高无上的掌权人,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相当于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变法维新派也有光绪皇帝的支持,也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动力,只可惜光绪皇帝那时是斗不过慈禧这个喜欢操控朝政,垂帘听政的太后的。

仔细对比王安石的变法和变法的背景,可见王安石主张的变法,不论对错,都是影响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世人对王安石的冷嘲热讽,都停留于变法的结局上。但事实上的王安石淡泊名利,个人进退很有节操。他当政的那个时期,也是贞观盛世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景象。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官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不然,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那也只是被小人推翻了,谁又会知道,王安石变法成功后会是什么样?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

再次回过头看《王安石传》作者的时代背景,梁启超同王安石一样是变法的失败者。可学者批判梁启超人品和变法的却不多。王安石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纵观《王安石传》和《苏东坡传》,两位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物。也正是这两部巨作,让我更加充实地了解了真正的苏东坡与王安石。他们都是大文豪、都是得民心的官员,只是在政治变法上有着不同的见解罢了。就连苏东坡都能在王安石死后写下王安石的最后光荣,我们这些后世学者又有什么理由来侮辱王安石的人品呢?

后人误解王安石,是因为变法的失败,后人称颂王安石,是因为变法的初衷。王安石似乎与生具有就跟变法有关,对政治、民生的美好憧憬,使他毅然走上了变法这条艰辛磨炼的道路。

 
评论(1)
热度(136)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dt.soledad|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