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由兽及人——《论语》

(注:这篇也是存货啦~最近学校里在学荀子的《劝学》,老师说荀子的思想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成为神明;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目的,就只是最基本的兽。我不清楚老师说的是教参的理解还是学者解读的荀子思想,我想说,从一个儒家代表人物的层面讲,荀子说的是“人”怎么变成“神”而不是“兽”怎么变成“神”。一个正常的人不会像野兽那样冲动,或多或少他都是有克制的,他或许没有学习过,他或许不识字,但他是个人,他有人最饱满的情感,这才是人之所以统领着生物界的根本原因。孔子早就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杨伯峻先生在译文中写到,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孔子告诉我们,“兽”之所以为“人”,是有了“礼”的约束;而荀子说,“人”之所以为“神”,是因为“学”的成就。这是个人理解。

“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将体型小能力弱的蚓与体型大能力强的蟹进行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积德成善,而神明自得。”的道理,论证了只有“用心专”才能日后“从心所欲”且“不逾矩”;如果一味地放纵散漫,就会像蟹一样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小,最终一事无成。

所以我想起了几年前做的《论语》名句简评,我有一本翻烂了的《论语》,我有一段《论语》全书背诵的经历,或许曾经痛恨《论语》带给我的作业量,离了它些许日子重新翻阅,那些祭祀的规矩早已记不得了,但是下文的摘抄,至今都受益匪浅。孔夫子的思想能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留存这么多年,那它就一定不是空想主义。)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正所谓君子“视死如归”,说的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取了国家、人民的更高利益,他们的死之所以能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们的死有价值、有意义。而有些人,他们以为,“死”就是“牺牲”,“牺牲”就是“死”,觉得只要自己送了命就是为国捐躯,就是壮烈牺牲,他们只是一群愚昧的不忠不孝者。他们的死,使家中少了可以劳作的男丁,使国家少了可以浴血奋战的男儿,他们的死只能给自己的亲友徒增伤悲,只能给自己的国家削弱战斗的能力。这些人,死到临头还觉得自己是大英雄,不后悔。这种人,只是会白白送命的蠢蛋。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为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一个来虚心求教的人,我们不能太在意他的过去、太在意他所生活的环境、太在意旁人对他的评论。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本质的他、我们心中感受到的真正的他。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要求他的曾经,毕竟那都已经是昨天的事了,已经是过眼云烟了。人是会改变的,而且人是很容易改变的,我们能做的,不是紧紧揪住他的昨天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应该把握住他的今天,把握住他现在改变的苗头,不让他的今天成为他的昨天,引领他走向人生的巅峰。


9.2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寒地冻,霜雪覆盖,惟松柏长青,此中的滋味,非常人能解,亦非凡人能及。能抗过严寒之后的松柏,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

汉宣帝刘询,刚出生不久因为巫蛊之事入狱,在狱中靠着长官张贺的照顾活了下来。昭帝上位大赦天下后,带着卫太子刘据仅有的一点血脉流落民间,过着跟贫民百姓一样的苦日子。不久,年仅21岁的昭帝去世,三朝元老霍大司马辅佐刘询上位,做一个傀儡皇帝。他忍辱负重地等待时机,于霍光死后将霍氏势力彻底清除,夺回政权。

这是汉宣帝生命的意义,大难不死,隐忍于人间,但最终却成了大赢家。
磨难,可以让一个人萎靡不振,最终走向失败;但同时,它也可以让一个人如凤凰浴火般重生,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之间,仅仅跨过了一个磨难的过程罢了。冬日,别的树都被大雪压得冒不出新枝来,却惟有松柏者长青。
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松柏也不例外。

价值,取决于心。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如果只是家相隔的太远,只是物质上的距离遥远,那么并不是真正的太遥远。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数里似天涯。真正遥远的不是可以测量的距离问题,而是心灵上的摸不着的距离。如果心上没有挂念,没有留恋,再短的距离都是天各一方。有情,天涯咫尺;无情,咫尺天涯。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对于死亡,我们都有悲伤的权力,我们可以尽情地悲伤、尽情地思念,但我们却不能尽情地举办葬礼。葬礼有葬礼的规矩,我们不一定都有厚葬的权力,也不一定都有厚葬的能力。就像孔子,因为做过大夫,出门不能步行,而厚葬颜回只能卖车。这很明显是不符合礼节制度的。即使孔子再喜欢颜回,终究还是不能违背礼节。


11.16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和赶不上同样的不好,就像过和赶不上的绝对值是那么的相似,他们离原点都是那么点距离,没有谁近谁远,都是不够完美的。赶不上,得花很多精力去赶上;过了,得先意识到自己过了得回头,再用更多的精力往回赶。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成功不容易,保持成功更不容易。赢得天下靠的多半是武力,只要有好的军队、足够的粮草,以及当时帝王的腐败无能,那么赢得天下想必也不是件难事。赢得天下是如此,维持自己的天下更不容易,维持天下靠的不仅仅是武力了,靠的更多的是君王的仁慈与精明。如果赢得了天下却用武力来以暴制暴,那必定是一个短命王朝。一个君王开国到盛世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盛世之后又如何能保证后代的行为呢?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人谈何去管理别人。如果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官做事,那他的管辖范围必定是一片糟糕。因为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连管自己的一套方案都没有,那有怎么可能有一套好的方案去管别人?就算是一个能把自己管得很好的人,他也不一定能有一套好的方法管理他人。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人,下属们看样学样,政治风气一定一塌糊涂。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山中多高人,看来所言不虚。孔子虽不在朝为官,却深知朝廷要事。这都是通过观察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君主的才敢、朝堂上的风气、以及与邻国相处的情况。聪明人不一定要参与这些事来知道世事变迁,有能力的人,即使住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那又何妨?朝堂上会有人来请教政事,自己也能判断朝堂格局。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想要成为这天下的民心所向,先造福本土百姓,使他们的生活更高效率,成为普天之下百姓向往的生活目标。安定了本土百姓的生活还勾起了他国百姓的向往,这样得民心的君主,赢得天下还不容易?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说他们国家的“直”是大公无私,执法时六亲不认,绝对的冷酷、绝对地守法律法规;而孔子所认识的“直”是父子互相包庇,尽最大可能的掩饰。这种“直”建立在“情”的基础上,无情的人,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执法者,但这样的人一定不会是君王的最好人选。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无人何来国,如果为了打仗连百姓的生命都可以视如草芥,随意践踏,那这种仗,已经输了。当国家面临危险,已经缺兵断粮的时候,一个明智的君主,到了这种时候,应该想的不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江山,而应该是考虑到这场仗的后果,考虑到怎么都是死,还不如趁早投降,保全本土百姓的安危,再考虑东山再起。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名臣,在亡国之际一言不发、逃避世俗,改朝换代之初,进言无数,同君王开启盛世风采,他们是聪明人,聪明人懂得察言观色,懂得明哲保身,懂得好好珍惜自己的性命为值得的君王肝脑涂地。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抱怨,因为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根本的满足。既然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又怎么可能会有心思想跟满足欲望毫不搭界的仁德呢。但一个富有的人不一样他最大的欲望已经满足了,无聊之时偶尔想起仁德再成为君子也是有可能的。满足欲望才会想起,这便是最难之处。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人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每当有了自己一定的职务,就会索取更高的职务,对于权力有着变态似地追求,以为自己为权力而生,没有权利就一无所有。他们窥伺别人的职务,干涉别人手头的事,最后连自己手头的都做不好。很多人因为这样失去了原有的职务,还抱怨。其实他们失去的,是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稳步上升的办法是做好自己手头的事。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一个将领,如果疑心病太重,对于下属百般猜疑。这样,忠臣也可能会反,底下的士兵也不能专心打仗。只有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下属才会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当下属有问题时,看到事情的苗头就得知道本质,查清事情的真伪,不冤枉下属的情况下迅速处理。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君子不会是喜欢斤斤计较的人,越是接近胜利,越是小心谨慎。君子并非是心胸狭窄之人。对于一些小事,吃点亏又算得了什么,不能因为小事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君子是要做大事的人,做大事,很多小事就不能过分苛刻要求。不能以小不忍而乱大谋。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即使起点是一样的,终点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不论如何挣扎,到最后还是要分道扬镳。既然知道早晚是会分开的,还不如早点分开。越早走上自己人生的轨迹,才能走得越远。早点分开,走时虽然会有不舍,但在这条道路上走远了之后,回头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就淡忘了。这样走时才没有牵挂。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我们的本性都是“纯”的,就像三字经所说“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我们本来都是一样的,但成就我们现在不同的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选择,我们现在走的道路。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很多古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口口相传中总是有种种的变味。很多古时候的著名人物,我们只知道这是个恶人,却不知道他真正有多“恶”;我们只知道这是个好人,却不知道他真正有多“好”。我们所听到的故事,都在人们的口中渐渐地变化了,都不是最初那个纯真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情节了。当我们再去向别人讲述这个人物时,我们又是否能确定这件事的准确性呢?既然不确定,岂不是越传越乱?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不仅只是“仁”,如果君子不知天命所谓,就不会有明朗的未来;如果君子不懂得礼节,就只是粗人一个,跟社会上的平民百姓有何区别?君子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怎么可能交到好的友人,怎么可能在这个社会好好的立足?

 
评论
热度(155)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dt.soledad|Powered by LOFTER